引 言
2024年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贵元被实名举报长期性骚扰及强制猥亵其学生。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也让“高校性骚扰”这一悬而未决的社会议题再次走进公众视野的中心。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并整理出了一些大家可能会感兴趣的讨论观点。在本次讨论中,从对性骚扰的定义出发,与会者共同探讨了性骚扰的案例及特点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土壤,进而提出了关于构建有效的反性骚扰方案的建议,并关注了受害者维权之路上的种种阻碍。
一、如何定义性骚扰?
本场讨论首先从性骚扰的定义展开,大家就性骚扰的分类和不同形式进行了发言。有小伙伴查阅了《民法典》对性骚扰的分类,指出法律条文中对性骚扰的分类主要以行为划分,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和行为等四类。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依据民法典,部分性骚扰受到了司法处理,但同时也存在由于证据不足而无法认定的情况。也有小伙伴把性骚扰分为长期性(比如长期的信息骚扰)和非延续性(比如肢体接触)。另外,从权力关系的角度来看,性骚扰也分为权力关系中的强势方对弱势方的性骚扰,和不具有权力关系的性骚扰。
接下来,大家分享了耳闻或目睹的性骚扰案例。一位小伙伴分享了在校园中发生过的一起性骚扰事件,一个自称本校博士生的男性在路上搭讪女性,并索要联系方式。结合案例,小伙伴们指出,校园性骚扰具有独特性。首先,校园性骚扰的权力关系明显,实施者往往能够以发展前景、研究合作等利益关系威胁受害者;其次,相对于其他场景下发生的性骚扰,校园性骚扰的严重程度较低,一般没有发展到实施暴力的地步;第三,在事后处理上,由于内部行政系统的存在,校园性骚扰往往被冷处理,没有得到司法干预。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小伙伴也强调了存在校外人员进入校内实施性骚扰的情况。
那么如何定义性骚扰呢?大家一致认为,行为接收者的意愿是判断是否构成性骚扰的关键。另外,一位小伙伴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如果把定义性骚扰的标准放得太低,可能会导致一些并不属于性骚扰的案例被误认,反而使得真正严重的性骚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性缘关系与性骚扰之间的界线如何划分,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二、滋养性骚扰的恶土是什么?
性骚扰为何频频发生?大家就可能滋生性骚扰的环境因素展开了讨论。一位小伙伴指出,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原因之一。在认知中,似乎并没有强而有力的法律底线打击性骚扰行为,这就导致性骚扰的实施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维权难度大。另外,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父权制和厌女文化共同作用之下,性骚扰更加容易发生。尽管也存在同性性骚扰,但仅就大家的观察和公开报道来说,异性性骚扰仍是当下主流。
另一位小伙伴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给出了观点。受害者往往存在很多顾虑,不敢揭发和对质,担心名誉受损和被打击报复。这种心理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这位小伙伴还指出性教育缺失在助长性骚扰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不了解,受害者有时甚至无法察觉到自己经历了性骚扰。
在讨论中,大家还提到了“强奸文化”这一概念。它由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者提出,指控了社会环境通过指责受害者、轻视或否认强奸、拒绝承认性暴力造成的伤害等手段使强奸被正常化。小伙伴们认为当下亦存在这种文化环境,并延伸为“虐女文化”,它与厌女和父权制的根深蒂固关系密切。它阉割了女性在性方面的自主权,并预设女性在其中是快乐的,由此规训女性服从于父权制,极大地剥削了女性的权利。还有小伙伴指出,目前存在对于强奸的娱乐化,这导致强奸的严肃性被消解,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沉重的内核也遭到忽视。
三、构建有效的反性骚扰方案
那么,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反性骚扰方案,从预防、认定和打击等多个层面减少性骚扰的发生?首先从预防的角度来说,有小伙伴指出,家庭背景较为弱势的学生更有可能被性骚扰实施者列为目标,那些看起来纯良的人也可能由于其外表攻击力低而被盯上,这类人群应当加强自我保护,提升防范意识。另外,应该引导公众舆论聚焦于施暴者,而不是把受害者置于舆论中心。
接下来,大家讨论了如何从制度层面降低性骚扰发生的议题。一位小伙伴指出,目前中国高校缺乏成体系的应对性骚扰的方案。以新加坡和日本的大学为例,新生入学时便会接受相关培训,校内也有成熟地举报和处理流程,而这些在国内高校中并不常见。这位小伙伴还提到应该加强对于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于性犯罪严重程度的认识,及时响应相关警情。
另一小伙伴则就在性骚扰发生后如何取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留痕是取证的关键,无论是在向学校或警方举报时尽量留存相关记录,还是把性骚扰相关的文字、音频或生理痕迹进行留存,都是日后维权的重要依据。
最后,旁观者如何帮助受害者维权?大家认为,作为朋友,除了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还要鼓励受害者勇于反抗和追究。而在网络上,则要适当提供建议,扩散相关信息,帮助受害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四、延伸:利用社会舆论维权的潜在风险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受害者以实名举报等方式利用社会舆论维权。有小伙伴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不得不暴露大量个人信息来提升可信度,同时还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另外,受害者在维权之后的处境也令人担忧,严重的情况是受害者可能受到区别对待,甚至被打击报复。而即使没有以上遭遇,由于牵扯巨大精力,受害者原有的生活轨迹也会被打破。简而言之,社会舆论是性骚扰受害者维权的下下策,其巨大成本和风险本不应该由受害者承担。
五、结语及展望
本次讨论以高校性骚扰为核心议题,探讨了性骚扰的定义、频发原因和应对措施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我们希望让更多元的观点进行碰撞,让更深刻的声音进行对话,为减少性骚扰的发生提供积极作用。在性骚扰这一现象的背后,仍有许多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我们相信,所有的微薄之力会汇聚为改变的洪流,冲破性别的枷锁,涤荡文化的偏见,抵达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远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